一、石湾窑的介绍?
佛山石湾窑亦称“广窑”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镇。考古发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表明,石湾的陶瓷生产至迟可上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趋于鼎盛。有民谚曰:“石湾瓦,甲天下。”
明清时石湾窑善仿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的窑变花釉,世称“广钧”。有人因其为陶胎而称之为“泥钧”;亦有人因其胎土多带沙性而称之为“沙钧”。
约成书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曰:“明有宁青窑仿钧一种,颜色薄暗,五色杂沓。广窑亦有一种青白相间麻点纹者,皆瓶、钵之类……。”
这里所说的“广窑”即石湾窑。
二、石湾窑真品特征?
(一)造型
石湾陶塑用土是以东莞向泥加石湾本地砂混合而成的。可塑性强且耐火度高。故人物造型、衣摺较景德镇及德化的瓷塑更显飘逸。且瓷土特性多使其借助模具表达。唯石湾陶塑可以全手工捏造,所谓“原作”。
(二)表情
由于瓷土受限于本身的可塑性,表情往往庄严、细腻,然论及表情之多样性,当以石湾为首屈一指了。面部表情刻划乃石湾陶塑技师的拿手好戏。工具是木批,每一批下去,都留下力量的痕迹,有如油画笔触一般的质感,绝不拖泥带水。这种与瓷土造像,用水笔将线条拖滑修饰不同。
(三)釉色
石湾釉色以善仿著称。遍仿宋代五大名窑。其它还包括仿唐三彩、仿龙泉窑、仿磁州窑、仿建窑等等,其中又以仿钧窑见长。故有“广钧”一说。然而在钧窑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谓“钧窑以胜紫,广窑以胜蓝”。另如《广东通志》记载:“石湾‘百圾碎’在江西窑之上”。
石湾窑用釉料,一般分植物灰釉及宝石釉两种。植物灰(稻草灰、桑枝灰、杂柴灰、松紫灰、谷壳灰等)加入玻璃粉即为玻璃釉。玉石或玛瑙、五金、石灰、蚬壳等研磨后混合矿物颜料的称宝石釉。
石湾人物陶塑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很多早期的陶塑人物作品都是全身盖釉的,但却掩盖了釉下的表情及肌肉线条。后来,陶工们逐渐把面部及四肢等皮肤的部分裸露出来。让陶土的温和与釉面的坚实形成一种强烈地对比。从而使作品更能体现出温情和人性。
三、石湾窑有何特点?
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以制陶业闻名于世,特点是胎厚体重,釉汁厚润,釉色丰富多彩。明、清时期,善仿善创。制品以陶塑为主,主要有鸟兽、虫鱼、人物神仙、山石盆景、建筑及仿古器物等。
四、石湾窑彩瓷的特点?
石湾窑特点是胎厚体重,釉汁厚润,釉色丰富多彩。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南部,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
石湾窑创烧于唐,繁盛于明清,至今仍延续烧造。其产品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
明代后因善仿宋代钧窑釉色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其胎为陶土,又被称为“泥钧”。石湾窑善仿擅创,勇于创新,尤其是明清以后烧制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雕塑,并以造型多样、人物塑像千姿百态、神形兼备的风格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五、石湾窑最珍稀真品?
明石湾窑鳌鱼。
石湾窑鳌鱼,是明万历年间佛山霍韬祠堂的脊饰两端的装饰物,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是镇馆宝物之一。文物分头、身两部分,接口处为子母口下巴着地,尾巴上翘,头部似狮子,张口露齿,突眼弯角,身体浑圆,遍体鱼鳞,通体施黄、绿、紫三色,色彩斑斓,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产地为佛山石湾窑,是明清岭南地区著名的陶瓷窑口,产品自清中叶以来畅销国内外,甚至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的庙宇建筑,多采用石湾窑的瓦脊作建筑装饰
六、明代石湾窑真品特征?
石湾窑的特征是胎厚体重,釉汁厚润,釉色丰富多彩。明、清时期,善仿善创。制品以陶塑为主,主要有鸟兽、虫鱼、人物神仙、山石盆景、建筑及仿古器物等。
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石湾镇,明清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七、石湾窑人物有什么特征?
人物表情憨态可掬,眯笑着双眼哈哈大笑,极富乡土气息,让观赏者忘记城市的压力,放下生活的琐事,感受淳朴的笑容,散发人类最本质的幸福感,回归自然。
八、石湾窑为什么价值不高?
收藏价值不高。
石湾窑,窑址系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明清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收藏价值不高。石湾窑不仅善于仿钧窑而着称,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窑,宋代官、哥、汝、钧诸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梅建鹰评价曰:石湾集宋代各大名窑之大成,仿钧而青出于蓝,独创石湾自已的艺术风格。
九、石湾窑瓷器胎土特征?
石湾窑亦称“广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镇。考古发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表明,石湾的陶瓷生产至迟可上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趋于鼎盛。
有民谚曰:“石湾瓦,甲天下。”明清时石湾窑善仿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的窑变花釉,世称“广钧”。有人因其为陶胎而称之为“泥钧”;亦有人因其胎土多带沙性而称之为“沙钧”。
约成书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曰:“明有宁青窑仿钧一种,颜色薄暗,五色杂沓。广窑亦有一种青白相间麻点纹者,皆瓶、钵之类……。”
十、石湾窑绿釉大缸,特点?
此缸的云龙纹体现了明正统时期青花龙纹的典型特点。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建三大殿,正统时期完工,此缸可能即为此特制。
大龙缸制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需三到五名工匠分段拉坯后拼接而成,入窑火候难掌握,成品率低,多为帝王命令烧制,是极为珍贵的御用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