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生物防控什么意思

一、养殖场生物防控什么意思

养殖场生物防控什么意思?

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养殖场的生产效益和动物的健康,养殖场生物防控成为了一项关键的工作。那么,什么是养殖场生物防控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养殖场生物防控的意义、方法以及相关措施。

1. 生物防控的意义

养殖场生物防控指的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防控养殖场内的有害生物,包括虫害、病害和鼠害等。生物防控的意义在于:

  •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传统的防控方法主要使用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会导致农药残留问题和环境污染。生物防控能有效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 保护生态环境:养殖场的有害生物如虫害、鼠害等,如果不及时控制,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采用生物防控可以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保护生态平衡。
  • 提高产品质量:有害生物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都会造成影响,采取生物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

2. 生物防控的方法

生物防控方法根据不同的有害生物有所区别,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生物防控方法:

2.1 生物防治虫害

生物防治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

  • 引入天敌:通过引入对害虫具有天敌作用的生物,如天牛、蜘蛛等,控制害虫数量。
  • 利用化感作用:通过利用植物的化感物质,吸引天敌来消灭害虫。
  • 使用昆虫病原体:利用昆虫病原体,如病毒、真菌等,感染和杀死害虫。

2.2 生物防治病害

生物防治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

  • 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抗病品种,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 利用拮抗微生物:利用一些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真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 使用生物农药:利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3 生物防治鼠害

生物防治鼠害的方法主要包括:

  • 使用活体夹捕:设置活体夹捕装置,捕获鼠类。
  • 使用生物防鼠剂:利用对鼠类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控制鼠害数量。
  • 利用生物防鼠器具:使用对鼠类具有杀伤作用的器具,如弹弓、粘鼠板等。

3. 相关措施

除了上述生物防控方法外,养殖场还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来增强生物防控效果:

  • 合理选择养殖动物品种:选择与地域环境适应性强、抗病能力较强的养殖动物品种,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 做好养殖环境卫生:加强养殖场的清洁卫生管理,保持合适的养殖环境。
  •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 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养殖场生物防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通过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控方法和采取相关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养殖场内的有害生物,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养殖场生物流防控

什么是养殖场生物流防控

什么是养殖场生物流防控

养殖业在当代农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和人们需求的增长,养殖业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养殖场生物流防控。

什么是养殖场生物流防控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指的是在养殖场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疾病和害虫通过生物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过程。这些措施涉及到对从环境、人员、饲料、设备和物品等多个方面传播病原体的途径进行管理和控制。

为什么养殖场生物流防控重要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有效的生物流防控措施,养殖场就会面临着疾病传播的风险,这不仅对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疾病的传播对养殖业来说是一种灾难,可以导致大量动物生命的损失以及经济利益的严重衰减。在某些情况下,一旦疾病在养殖场中爆发,可能导致整个养殖区域的禁养、封锁,对当地养殖业乃至相关产业链带来巨大不利影响。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的主要措施

有效的生物流防控措施可以帮助降低疾病传播和害虫扩散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场生物流防控措施:

  • 严格卫生管理:保持养殖场内外的卫生环境,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管理废弃物的处理和储存。
  • 限制人员流动:控制人员出入养殖场的次数和范围,确保人员进行卫生管理并经过必要的消毒。
  • 动物检疫:严格筛查进入养殖场的动物,确保其健康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 设备和物品消毒:对与动物接触的设备和物品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
  • 采取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服装和防护装备,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 饲料和水源管理:确保饲料和水源的安全,避免污染和传播疾病。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的意义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对于保障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物流防控能够提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率。通过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害虫的侵袭,可以降低养殖动物的死亡率,提高出栏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其次,生物流防控有助于改善养殖动物的福利。在养殖场内,疾病和害虫的传播不仅会导致动物的痛苦和不适,还可能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通过有效的生物流防控措施,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生产环境,更好地保障养殖动物的福利。

最后,生物流防控对于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通过控制疾病传播和害虫扩散,可以减少食品安全隐患,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强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信心。

总结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是现代养殖业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采取有效的生物流防控措施,可以降低疾病传播和害虫扩散的风险,保障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养殖场生物流防控需要全员参与和管理,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高工作,充分认识生物流防控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防控水平,才能有效避免养殖场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三、科学把控猪场生物防控,提升养殖效率与安全

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保证养猪场健康生产的关键。在日益严格的行业监管与市场需求下,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养猪场必须重视的重点工作。那么,究竟什么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它需要满足哪些具体要求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什么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病原体进入养殖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体在场内传播与扩散,从而保护养殖动物健康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对于养猪场而言,生物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杜绝病原体进入养殖场,如人员、车辆、物品等的消毒处理,以及良好的场区隔离;
  • 降低场内病原体传播,如加强免疫、科学饲养管理等;
  • 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疫情,如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

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

根据相关法规与行业标准,猪场生物安全管理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场区设置与管理

合理规划场区布局,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出入,做好消毒等。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

2. 饲养环境管理

保持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做好通风、消毒等。同时,加强免疫接种,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猪只。

3. 人员管理

制定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同时,培养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提高其操作技能。

4. 物品管理

对进出场的物品进行全面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同时,加强对场内物品的管理和使用。

5. 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并分析各类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总之,科学管控猪场生物安全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与传播,还能提升整体养殖效率,降低经济损失。相信通过不断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养猪场一定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本文,您能更全面地了解猪场生物防控的关键要点,为您的养猪事业保驾护航。

四、水产养殖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防控技术:保障水生物健康与产量稳定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食品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产养殖所面临的疾病和病原体传播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水产养殖防控技术应运而生。水产养殖防控技术是通过科学手段对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它综合运用水质管理、饲料搭配、疫苗接种、病虫害监测等多种手段,旨在保障水生物的健康与产量的稳定。

首先,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防控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水质管理可维持水生物的生长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充足的氧气供应、适宜的水温控制、合理的饵料投喂量等都是保障水质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养殖户需要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水质参数,确保水质达到水生物需要的标准。

其次,科学的饲料搭配也是水产养殖防控技术中的核心要点之一。合理的饲料搭配不仅可以提高水生物的免疫力,还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在饲料搭配过程中,应根据水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搭配比例。同时,饲料的质量和来源也需要得到保障,以避免由于饲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的疾病传播风险。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水产养殖防控技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高水生物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对于重要水生物病害,比如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避免病害的爆发。但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和合适的接种时间,以及遵循正确的接种操作流程,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控效果。

最后,在水产养殖防控技术中,病虫害监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定期对养殖水域中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和调查,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监测病虫害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水生物的行为和外观特征、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等。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养殖户及时调整防治措施,减少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总之,水产养殖防控技术是保障水生物健康与产量稳定的重要手段。水质管理、饲料搭配、疫苗接种、病虫害监测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并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户在实践中应加强对水产养殖防控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管理水平,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水产养殖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挑战,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五、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意义?

绿色防控主要是以农业丶物理、生物技术为主的防治方法,对环境保护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意义。

六、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户的利益。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整个养殖系统的崩溃。因此,加强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寄生虫等。这些病害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导致养殖动物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甚至死亡,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养殖场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病害防控,将无法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性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养殖损失,还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病害防控技术是每个养殖户都应该重视和掌握的。

常用的病害防控技术

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良种的选择和繁育:通过选择优良的品种和进行良种繁育,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
  2. 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养殖场的水质清洁,合理管理养殖密度,控制温度和湿度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提供充足的营养,避免饲料污染,加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是防控病害的重要手段。
  4. 定期的病害监测:通过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体检和病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存在,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5. 合理使用药物:在病害发生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疫苗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病害的损失。
  6. 实施消毒措施: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害致病菌及其孢子,阻断病害传播途径。

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科学家们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的病害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技术、免疫防控技术、基因工程防控技术等。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一些天敌或共生菌来控制养殖病害的发生。它具有环境友好、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免疫防控技术通过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来防治病害。利用疫苗等手段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病害的发生,减少病害的损失。

基因工程防控技术是通过基因的改造或转移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这种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具有巨大的潜力。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还正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防控手段,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性无可忽视,它关系到整个养殖业的稳定和养殖户的利益。只有通过加强研究和应用防控技术,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养殖户们应当对病害防控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进行重视,并与相关专家、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并将其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养殖过程中。

相信随着病害防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水产养殖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保护水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为满足人们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过度投放化学物质和不当养殖管理导致水域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强调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它与传统的养殖方式不同,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养殖场打造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水质、饵料和生命空间,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水域自净能力。

关键技术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循环水利用:通过建设循环水系统,实现养殖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2. 养殖区域分割:通过划分不同功能区域,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饵料和养殖废物的积累,改善水质环境。
  3. 生物技术应用:利用优势生物资源,引入一定数量的涉氧生物,如龙虾和蛤蜊,帮助清除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4. 发酵床技术:将养殖废弃物与秸秆、稻壳等有机废弃物混合,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同时提供食物源给水产动物。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的优势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相比传统养殖方式,具有诸多优势:

  • 环境友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减少对水体的污染,降低环境风险。
  • 资源节约:通过循环水利用和废物再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养殖效益。
  • 产量稳定: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养殖动物的生长更加稳定,在疾病防控方面更为有效。
  • 品质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水产品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
  • 可持续发展:帮助水产养殖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平衡养殖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应用案例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

在某水产养殖基地,引入了循环水系统和发酵床技术。通过循环水系统,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能够循环利用,达到减少用水量的目的。同时,将养殖废弃物与有机废弃物进行混合处理,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逐渐被降解,减少了对水质的污染。

在另一个案例中,养殖区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根据不同动物的特性和需求,将养殖区域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这种分割的方式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养殖动物的生长效益,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

结语

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的应用在中国水产养殖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在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效,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八、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然而,养殖过程中疾病的爆发常常给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和困扰。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益,疾病的防控问题十分关键。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技术,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饲料管理

良好的饲料管理是预防水产养殖疾病的关键。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饲料,确保其营养成分均衡、无污染。同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以免饲料残留引发水质恶化或成为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定期清理饲料残渣,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水质管理

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健康的重要因素。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氧量、氨氮含量、酸碱度等,确保水质处于适宜的范围内。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增加水体流动,加强水的曝气,提高水质的稳定性和氧气供应,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机会。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水产养殖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养殖对象和地区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接种,确保接种时间、剂量和方法正确。接种后要定期观察养殖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时补种疫苗,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病害监测

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体系对于及时防控疾病至关重要。定期对养殖对象进行观察和检测,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加强与相关疾病监测机构的合作,及时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好疫情预警工作。

合理密度

合理密度是防控水产养殖疾病的基础。过高的密度会导致养殖对象之间的竞争激烈,容易引发疾病的传播。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养殖对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营养摄取,增强其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生物安全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免受疾病威胁的重要保障。池塘或养殖场的入口要设置消毒设施,防止病原体的传入。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隔离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个体,减少疾病的蔓延。养殖工具和设备要经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环境调控

合理的环境调控可以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定期清理池塘或养殖场的底泥,保持水体清洁。控制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在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加强保温和降温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科学投药

在疫情发生时,科学投药是防控水产养殖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进行投药,避免过量使用,防止药物残留对环境和养殖对象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技术包括良好的饲料管理、水质管理、疫苗接种、病害监测、合理密度、生物安全、环境调控和科学投药等方面。养殖户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的健康是确保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九、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

水产养殖业是现代农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养殖水域的特殊性,许多水产养殖场所常常受到青苔的侵袭。青苔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和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水产养殖青苔指的是水中的一种藻类,通常生长在水面或养殖设施的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或黄绿色的细菌。这种青苔对水产养殖业是一种危害,它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养分,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甚至导致水质污染和水生物死亡。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意义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有效遏制青苔的大量繁殖,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其次,它可以保证水生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此外,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还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水产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应用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采用物理手段来防治水产养殖青苔。比如,通过增加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限制青苔的生长。其次,可以利用化学方法来控制水产养殖青苔的繁殖。一些专业的杀菌剂可以有效杀灭青苔,但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方法来防治水产养殖青苔。比如,引入一些天敌生物,如小型鱼类和某些虾类,它们能够食用青苔,起到控制青苔数量的作用。同时,适当调节养殖水域中的养分浓度和环境条件,也能减少青苔的繁殖。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前景

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水产养殖青苔的防控技术也不断进行研发和创新。未来,随着更多高效、环保的防控技术的出现,水产养殖青苔将不再是水产养殖业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鼓励水产养殖场所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总之,水产养殖青苔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手段,才能有效遏制青苔的繁殖,保证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水产品。

十、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部署,健全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机制,全面提高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东胜工信和科技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构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安全防线,有效化解生物威胁,不断提升全民生物安全意识和素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2.坚持风险预防。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构建风险防控制度,健全系统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有效管控生物安全各类风险。

3.坚持分类管理。建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分类完善的制度,加强各领域各类型生物安全管理,确保生物安全各方面可控、可防、可治。

4.坚持协同配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区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分工负责,加强联防联控,切实防范治理各领域生物安全风险。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生物安全应急机制。明确防控主体和治理责任,加强各领域应急准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军地联动应急演练,开展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应急救援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增强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支持培育医用防护服、口罩等医疗器械应急物资生产企业。

2.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专家咨询机制。加强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和分领域、分行业技术咨询专家委员会建设,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坚持预警、辅助指挥、事件处置等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二)加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安全监管

1.建立完善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建立动物疫病预防、农作物病虫疫情、生物技术环境监测点建设,严格执行收集调查、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处理机制,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生物安全事件,组织开展调查溯源,确定事件性质,全面评估事件影响,提出意见建议。

2.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生物安全技术管控。严格执行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风险分类标准和名录,配合上级部门对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设备、已有或衍生出的特殊生物因子、临床研究使用的各类材料及设备和技术标准、环境释放相关实验的技术流程及评估标准等实施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分类管理。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对高危险敏感生物体、生物霉素、设备和技术的监管严防生物战及生物恐怖威胁。

(三)全面提高生物安全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类实验室建设规范,配齐配足实验室设备、个人防护装备、提升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操作和管理规程,完善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加强疾病系统实验室监测、监测、媒介生物鉴定能力建设,提升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大紧急救治中心等城市应急场所建设。

2.加强动植物疫情风险防控治理。建立动物疫情、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测网络,加强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粮食安全、养殖业生产的动植物疫病检疫。加强染疫动植物、生物污染食品等隔离场所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推动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检测、鉴定和控制设施设备建设。制定完善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防控。

(四)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建设

1.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研究。按照国家部署,联合军地优势单位,组建生物安全领域专门化重点实验室并实施军事化管理,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军地、学科协同创新攻关。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应急防控药品(剂)、生物安全相关实验室遴选等工作。

2.开展生物安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生物安全领域协同攻关机制,持续通过财政科技计划等渠道支持生物安全相关科研活动。针对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动植物疫情、输入性病媒生物、外来生物、转基因、农牧业种质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加强鼠疫、布病、口蹄疫等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药品、疫苗、检测试剂的研发与应用研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开展生物安全防御与管控、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装备和原材料等技术攻关工作。

3.提升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着眼发展生物安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提升新发实定传染病研发储备能力。支持生物安全相关领城产学研优物单位提升生物安全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监测预警、配、诊断治疗数字化,提高生物安全信息化水平。

(五)培养壮大生物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加强生物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生物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优秀学者、青年科技人才推动我区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支持我区科研院所在重大新发突发感染病、动植物疫情、外来物种入侵、人类遗传资源、微生物耐药、生物防御等重点领域,探索设置相关学科方向或专业。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调度,推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机制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二)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履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主体责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抓好生物安全工作,确保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扎实有效开展生物安全工作。

(三)加强政策支持。加强生物安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逐步提升全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保障能力。

(四)加强督促检查。将生物安全防控和治理工作纳入维护国家安全绩效考核范畴,加强工作指导,适时对本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因责任不落实或措施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纪依法依规提出问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