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一、农业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一、地质灾害按处所进行划分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农业气象灾害:了解常见的灾害类型及其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了解常见的灾害类型及其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气象因素对农作物、养殖业和渔业等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了解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和影响,对农业生产管理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是指大雨突然而猛烈地降落,导致地面排水不畅,产生洪水。暴雨洪涝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水分过多,根系缺氧,从而引发作物发病、发霉和死亡。此外,洪水还会冲毁农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旱灾

旱灾是指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导致土壤干旱,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旱灾还会引发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的竞争。

霜冻

霜冻是指低温天气下地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导致农作物的叶面结霜。霜冻会使农作物受冻干扰正常生长,造成植物组织的冻害,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冰雹

冰雹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降水中含有冰球并伴有破坏性力量的天气现象。冰雹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破坏,如破坏作物的叶片、茎干和果实,导致减产甚至作物死亡。

台风暴雨

台风暴雨是指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天气。台风暴雨除了给农作物造成暴雨洪涝的影响外,还会造成农作物的机械损伤,如风力将作物连根拔起。台风暴雨还会带来风沙、长时间的高湿度等不利因素,降低作物的抗逆性。

干旱高温

干旱高温是指长时间高温天气伴随缺水状态。干旱高温会导致土壤干旱和蒸发强度增大,使植物蒸腾量增大,造成水分蒸发过多,从而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引发产量下降。

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灾害,农业部门、气象部门以及农民都需要加强监测与预报能力,采取有效的灾害防范和应急措施。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减轻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感谢您阅读本文,通过了解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和影响,您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且为相关部门和农民在灾害防范和农业生产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三、植物灾害的类型?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分为: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6由原生动物侵染引起的原生动物病害,如椰子心腐病。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按病因不同,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②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③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或营养失调症。

②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③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④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或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四、凌汛的灾害类型?

凌汛,俗称“冰排”。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主要受气温、水温、流量与河道形态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灾害类型

①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坡变缓和水库的回水末端,持 续时间较长,逐步抬高水位,对工程设施及人类有较大的危害。

②冰坝引起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解冻期。常发生在流向由南向北的纬度差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坝形成后,冰坝上游水位骤涨,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③冰压力引起的危害。冰压力是冰直接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力,包括由于流冰的冲击而产生的动压力,由于大面积冰层受风和水剪力的作用而传递到建筑物上的静压力及整个冰盖层膨胀产生的静压力。

防凌措施

组织防凌队伍,防守两岸大堤。

利用封冻河段上游的水库,在封冻前,调放较大流量,抬高冰盖。

利用沿河两岸的分凌分水工程,分泄凌洪,以保障两岸大堤的安全。

在解冻前的适当时机,对容易形成卡塞冰结坝的弯曲狭窄河段或已形成的冰坝河段进行爆破。

进行河道整治,把容易形成卡冰结坝的弯曲狭窄河段进行裁弯取直。

五、城市灾害的类型?

主要有以下六大类型: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地质灾害,地震活动是当今地质应力作用中对自然地貌形态和城市地貌改造与破坏最强烈的一种作用。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70%位于地震裂度大于7度的地区内。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次,而5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我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接触带及板块断裂破碎带上,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是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有资料记载以来,我国最大地震为8.5级,山东、西藏、宁夏各发生一次。一般情况下,地震中直接受地震波冲击而伤亡的人数在地震伤亡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灾害是由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这些次生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水库溃坝、电力线路短路、煤气、供排水管道泄漏、火灾、瘟疫等。特别是当这些灾害中的几种同时发生时,情况更加复杂。

(二)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中国目前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达70余个,明显成灾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达2.73m,这些沉降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连续相连,形成广阔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目前沉降带有6条:沈阳—营口;天津—沧州—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徐州—商丘—开封—郑州;上海—无锡—常州—镇江;太原—候马—运城—西安;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严重的地区沉降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如天津市地面标高降低,导致海水上岸,加重沼泽化、盐渍化,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市区有淹没的危险。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又称为物质运动灾害。此类灾害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城市崩滑流灾害的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城镇的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我国城市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大部分处于崩滑流灾的包围之中。丘陵山区的城市一般随坡度不同的地势而建,特别是一些特殊产业的城市,坡度更大,暴雨时极易发生崩滑流灾害。崩塌是斜坡上的碎屑、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的移动,它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为5~200m/s,有时可以达到自由落体的速度,发生的条件主要受地形、地质、气候、地震、人工开挖边坡等因素的影响。当城市岩层节理、裂隙比较发育时,由于长期水化作用、流水作用,加上城市强烈人为活动,开挖山坡、城市施工、工业与生活用水的大量下渗等原因,造成地质条件改变,破坏了原来坡体的稳定性或古滑坡的平衡,从而产生新的滑坡。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城市众多自然灾害中有突发性灾害过程的主要灾种,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泥石流发生,每年都造成几亿元的经济损失和几百人至上千人的伤亡。

(四)城市垃圾灾害(包括工业固体物)。由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如建筑碎料、旧建筑物拆毁残渣、工业灰渣、矿渣废石、生活垃圾等)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类生活垃圾堆积土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可能构成易爆炸的危险环境。另外,未经地质评价而倾倒或填埋的废物极易被雨水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或呈地表径流排入地表水体造成新的污染。

(五)开挖工程灾害。我国工矿企业的发展与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城市,这些城市一般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煤瓦斯突出、煤层自燃、井巷热害、矿震等灾害,由此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和工程毁坏、资源枯竭,初步统计,1949~1990年共有600个矿区或矿井发生突发性矿井灾害事件3万余次,造成人员伤亡1.4万余次。解放以来矿井突水事故1300次,造成重大损失95次。

(六)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由于城市“三废”处理不当,而引起地下水污染,水质恶化是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据国内40多个城市地下水调查,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六、植物灾害类型?

植物灾害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

七、农业生产上下贯通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1.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带来的好处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是指农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无缝连接,协调运行。这种方式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稳定和可持续。

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各个环节的衔接流畅,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更加顺畅,可以更好地协调生产计划,合理安排耕作时间,减少资源浪费。

1.2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

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任务。只有实现农业生产上下贯通,才能确保粮食的高产、优质和稳定供给,同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1.3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可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农业生产上下贯通也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 实现农业生产上下贯通的路径

实现农业生产上下贯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技术推广等。

2.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需要通过加大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上下游的衔接。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需要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政府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水源和灌溉条件。同时,加强农村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2.3 推广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下贯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服务,包括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追溯和信息公开,提高农民和消费者的信任度。

3.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的挑战与应对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政府和农业生产主体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3.1 信息不对称

农业生产上下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准确。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加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3.2 资金短缺

农业生产上下游之间的资金流通不畅,资金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贷款、补贴和风险保险等金融服务,增加农业生产主体的资金来源。

3.3 人才匮乏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需要具备全面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农业人才,但目前农业人才相对匮乏。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4. 结论

农业生产上下贯通是实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农业生产上下贯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政府和农业生产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信息化技术,应对农业生产上下贯通中的挑战。只有实现农业生产上下贯通,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八、农业生产上增加

农业生产上增加

在当今社会中,农业生产的增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和食品供应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上增加的一些关键因素和解决方法。

科技创新

在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是促进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机械设备、育种技术和高效的农业管理方法得以应用,可以提高生产力和产量。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可以代替传统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同时,基因改良和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快速生长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在农业生产上增加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的气象数据、土壤水分监测和作物生长跟踪,农民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和管理。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作物需求,为农民提供科学而准确的农业建议和指导。这些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增加。

可持续农业

农业生产的增加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还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西方国家近年来提倡可持续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满足当代需求,同时又不会剥削或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农业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公正,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化学农药和合理利用土地,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农业可能面临一些挑战。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的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因此,为了在农业生产上实现增加,这些国家需要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加大投资,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水平。

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的增加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并得到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增加的动力之一,因为只有有需求,农民才会增加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和规定,鼓励农业生产的增加。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加产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帮助农民将产出及时地送到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政府与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合作也是重要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金融服务等,并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

农民组织和合作

农民组织和合作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可以通过组织成农民合作社或农民协会,共同投资、共享资源和分享经验。通过合作,农民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议价能力,增加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和效益。同时,农民组织和合作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农业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的渠道,促进农民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结论

农业生产的增加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在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科技创新、可持续农业、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以及农民组织和合作是实现农业生产增加的关键因素。通过应用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并得到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增加。

九、农业灾害应急机制?

农村灾害应急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农村行政机关应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一支应急专业队伍。

2,如发生灾害,笫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并立即由领导带领应急队伍参与科学救灾。在救灾过程中一定要保护人员的伤亡,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3.救灾害后立即要写好总结并向上级汇报。

十、农业灾害怎么上报?

各乡(镇)人民政府:

当前我县已进入多雨季节,灾害性天气将增多,极易出现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针对有些农情员对灾情反应不敏感、调查不充分,不能及时、准确、全面上报灾情的现象,为做好我县农业灾情调度和报送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按照干旱、洪涝等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职责要求,加强与气象、水利、防汛部门联系,切实做好农业受灾情况以及抗灾救灾信息的采集上报,根据灾害发生趋势,及时启动预案加以防范。

二、明确专人监测调度灾情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敏感性,建立健全灾情监测调度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各级领导指示、批示通知到位,收集报送灾害发生情况,综合分析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落实抗灾救灾措施。

三、第一时间上报灾情信息

各乡(镇)人民政府务必在第一时间上报农业灾情,以确保农业农村部门在农业抗灾救灾中处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发挥主体作用。洪涝灾害应在受灾24小时内首次上报灾情。

四、加强汛期值班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严格执行主汛期值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确保农情调度系统畅通,在灾害发生期间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

附件:当前自然灾害统计表

*县农业农村局

202*年*月*日

附件

当前自然灾害统计

填报单位: 单位:亩

项目 当月发生 上年同期 增减数

一、农作物受灾面积木

其中:干旱

洪涝

风雹

低温冻害

其它

二、农作物成灾面积

其中:干旱

洪涝

风雹

低温冻害

其它

三、农作物绝收面积

其中:干旱

洪涝

风雹

低温冻害

其它

四、旱(白)地缺墒面积

其中:严重缺墒

五、水田缺水面积

主要受灾县(市)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