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
1.平原城市——易形成大城市,易形成完整的城市体系。地形对城市的限制较小。(如华北平原)
2.山地城市——易形成防守型城市(如雅典卫城重庆等)常具有战略地位。其城市形态与景观特征显著。地形对城市的限制较大。
3.港口城市 海港--易发展城市,交通条件好(纽约温哥华香港) 湖港--利于停泊,位置适中(岳阳多伦多芝加哥) 沿河--城市结构多为顺应河流成带形,河流交汇口更佳,河流横贯还可形成城市主轴线(巴黎伦敦) 渡口--可形成城市(牛津渡口) 沙洲岛屿--常常为城市的起点,利于防守(如巴黎是从塞纳河的城岛起源发展的)
二、农业生产布局理论?
按地理,气侯,土壤,水资源,可供机械化操作的面积,农村习俗及劳力,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发展农业的资金及风险金准备,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粮改饲主要是立足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粮改饲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珠海城市规划布局?
8月8日,珠海市住建局官网对《拱北口岸地区绿色交通规划》进行批前公示。
从公示内容得知,本项目战略研究范围为珠海市拱北片区,重点规划范围为拱北口岸地区控规编制单元,规划范围面积约3.27平方千米。该规划中提出四大规划方案:路网规划方案,枢纽规划方案,轨道规划方案,慢行规划方案。从中可知,拱北片区将从道路、公交、轨道等多方面着手,对该片区的交通进行全面的改造。根据规划方案,珠海有轨电车2号线、3号线及有轨电车拱北湾线均与拱北片区相联。
四、元朝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
元代初期恢复农业生产的方法,在北中国开辟牧场,实施屯田。牧场和屯田大多混合一起。腹里及各行省散布蒙古军、探马赤,汉军72万户,均有牧场和屯田。屯田属于枢密院所辖的有13处,田15000顷,属大司农司所辖的三处,田27000顷,宣徽院所辖的四处,田25000顷。腹里所辖的民屯田16000顷,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的屯田四处,田3000余顷,河南行省所辖的军民屯田四处,田69000顷。
在南中国,普遍实行中国传统的小农租佃制。这不是说北中国没有租佃制或南方没有大规模的农奴制,而是指这二者的比重和盛衰的不同。小农租佃制在南中国(原南宋治下地区)较发达。原来金人的官田括田,南宋官田、贾似道括买公田等等,均成为蒙古皇室后妃贵戚大臣及寺观田产,数量甚大,在南方的大都租与佃农耕种,并不立屯立庄集中耕作,官田依私租例广收田租。南宋各类官田,在军事未定时曾为豪强占佃,事定以后,元廷均一收回令民佃种。
五、农业自然资源要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自然资源条件。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客观条件。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各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发育规律,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自然资源条件。而自然条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可见,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利用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阶段,农业生产过程只能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农业生产过程就不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利用自然的过程。生产力水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而且还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3、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反映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上。需求变化通过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4、人口。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有计划的人口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反之,人口盲目增长,就会出现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情况,农业生产必然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
5、体制和政策。经济体制不同,对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农业生产结构会受到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单位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往往表现出既不能充分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又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结构往往容易做到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政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同样的体制下,政策不同,农业生产结构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受以上各项因素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农业生产结构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
六、城市规划布局归哪个部门管?
国家的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省的是建设厅,北京是规划委,上海是规土局。
城市规划管理局,其主要职能有:
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研究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高效利用城市土地,科学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3、组织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
4、参与制定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负责行政区域内各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工作;
6、指导本辖区城镇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工作;
7、组织对全市规划实施情况的评比,确定职权范围内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翻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性质和用地规模,审批建设工程总平面布局、立面造型。
七、上海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在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图中,最主要的就是给出了上海的城市副中心,一共有九个:
上海主城区外围有四个城市副中心:虹桥、川沙、宝山、闵行上海有五大郊区新城副中心: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
八、农业生产布局的历史含义?
农业布局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经历着历史演变过程。
封建社会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很薄弱,故农业布局表现为分散性和自给自足性。
资本主义时期,随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交通运输发达,农业布局表现为农业生产地域专业化和商品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农业布局趋向合理的地区分工和农业各部门的合理结合,并逐步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转向较大规模地商品性生产,由单一农业经营转向农工商相结合的综合经营。
九、如何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一直是兵团的优势产业、基础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还是壮大兵团力量、更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和当好先进生产力示范区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有利于提升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兵团创造了领先全国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种植模式。但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品牌建设滞后、市场控制能力弱等问题仍很突出。如何利用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特征,确定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兵团发展现代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把握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努力开创兵团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在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兵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高,具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以“三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团场增效、职工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兵团垦区遍布南北疆,资源禀赋各异,都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做大兵团现代农业,需要在强化产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上下功夫。各团场、连队可选择一批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精心做成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和产业发展聚集区。
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过去兵团农业发展更多关注的是生产环节,如产量的高低、品种的选育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也需要多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如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健康需求、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不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标准产业化经营,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还要从理念、制度、管理等方面多举措推动,不断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推广能力,逐步提升兵团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加强品牌建设,实现融合发展。立足地方特色,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把特色、优势打造成品牌,以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提高兵团农业经济效益。走好兵团农产品品牌化道路,要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制定名牌农产品发展规划,按产业化要求,对现有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标识,充分利用“特色品牌”“生态品牌”推进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和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同时,以品牌建设为依托,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等其他行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和职工群众增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兵团现代农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兵团各级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更大格局、更高水平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什么建设?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业总量不足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农业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供给侧。要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确保必保农产品自给水平的同时,积极扩大紧缺农产品生产,适度调减市场过剩的农产品特别是非食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示范引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