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益

一、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益

高标准农田与永久基本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先进技术手段建设而成的农田,旨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益。与之相关的概念是永久基本农田,它是国家保护的耕地红线,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强调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土壤改良、农机装备等综合配套,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而永久基本农田则是在国土规划中明确划定的,保护耕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和科技指导,以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的改造和提高耕地质量。同时,也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严禁非农业建设侵占,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高标准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是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能够对您对高标准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高标准农田还是高效农田?

个人认为是高标农田。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2021年9月20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公布,《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要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5]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三、高标准农田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别?

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一般来说,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这是它与普通农田的区别,请参考,

四、高标准农田概念?

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五、高标准农田特征?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农田基础设施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建设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符合有关规范标准。

六、高标准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区别?

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到底有多高?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颁布实施,各界对“高标准”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对于4亿亩的建设规模和6000亿元的资金投入来说,“高标准”是对质量的一种界定,也是一种承诺。

  《规划》要求经整治的基本农田平均提高1个等级,可见“高标准”与耕地质量等级直接挂钩。既然如此,有人会问:高标准基本农田究竟是几等地?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让所有耕地有了全国统一、可比的标准,但也显示出我国耕地质量区域分布不均衡、决定因素复杂等特征。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别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个省份,等别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22个省区。在这种耕地质量国情下,很难一刀切出一个全国通用、对应某个等级的“高标准”,通常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规划》将“提高1个等级”作为可测定、可考核、可检验的平均标准提出来,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也要求各地结合耕地质量实际制定区域性的质量等级“高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基本农田质量的“高标准”?2011年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出台,从国家层面对建设过程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标准”并非全国通用的绝对标准一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应该是一种统筹区域特征的差别化土地整治活动。比如,东北平原区主要应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华南丘陵平原区应注重改善基本农田生态;云贵高原区应将农田整治与陡坡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结合,加强坡耕地整治;黄土高原区应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风沙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见,“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更是对基本农田建设过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实施符合当地特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七、高标准农田补贴发放归哪个部门管?

高标准农田:项目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项申请报告→ 县(区)农发办编制项目建议书→市办考察、批复→ 县办纳入项目库、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办对可研报告评审、批复→ 省办下达计划编报指标→ 县、市上报计划→ 省办批复并报国办备案。

八、如何打造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是指在土地资源、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排水设施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提高农田生产力,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愈发受到重视。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内容

对于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来说,土地资源配置、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建设、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等都是关键内容。其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水源灌溉和小型水库建设,能够保障农田的灌溉用水,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田间道路的建设,则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另外,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田排水不畅的问题,保证农田正常生产。

我国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建设任务仍然繁重,一些农田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补齐短板。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打造高标准农田,能够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优质的农产品生产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另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现代化,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感谢您看完这篇文章,希望通过本文的内容,您能更加清晰地了解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和意义,以及它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九、高标准农田建设占用农田如何补偿?

征用农村耕地赔偿标准

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2.

相关税费

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十、打造高标准农田,守护基本农田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

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土地利用、农田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农田。其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产能、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水利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库、灌溉系统等的建设;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平整、排水等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田间水利、排灌设施等的建设。

基本农田的意义与保护

基本农田是指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农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基本农田保护的关键举措

基本农田保护的关键举措包括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处罚力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监督管理等措施。

总结

打造高标准农田,守护基本农田资源,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更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性,达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