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节气顺序和月份的关系?
你问错了,一年不是12节气,而是有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
正常情况下,以农历月份为序,正月里“立春,雨水”,二月里“惊蛰,春分”,三月里“清明,谷雨”,四月里“立夏,小满”,五月里“芒种,夏至”,六月里“小暑,大暑”,七月里“立秋,处暑”,八月里“白露,秋分”,九月里“寒露,霜降”,十月里“立冬,小雪”,冬月里“大雪,冬至”,腊月里“小寒,大寒”。
24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太阳直射在地球的不同位置编排的,科学有用,虽然每年日期有差别,但顺序就是这样的。
二、十二节气与农业生产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开始重视十二个节气对于农作物的影响。这些传统的中国节气不仅仅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
什么是十二个节气?
十二个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是中国农历年份的划分方式,每个节气都与地球的公转和太阳的位置有关。这些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十二个节气与农业生产
在中国农民的种植经验中,十二个节气对于指导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气温、降水、风向等特点,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立春
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对于农民来说是春耕的重要时刻。立春时节,气候渐暖,适合播种早春作物,如小麦、春麦等。此时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雨水
雨水节气是指降水量逐渐增多的时候,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在春季旱干的北方地区,雨水节气意味着雨水的到来,为农作物的播种提供了适宜的湿润环境。
惊蛰
惊蛰是农历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个时候虫子开始苏醒,蛇开始活动,也是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对于农民来说,要及时做好防治病虫害的工作。
春分
春分是农历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时节,昼夜平分,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气温适宜。这个时候正是很多农作物的播种时机,如大豆、露地蔬菜等。同时,春分后的降水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水源。
清明
清明节气是农历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是适合种植早春蔬菜和水稻的好时机。农民们在清明节气会祭祀祖先、扫墓,并在田间地头祭拜土地神,寄托对丰收的期望。
谷雨
谷雨是农历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谷雨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也是早稻、玉米等夏季作物的播种时间。谷雨到来意味着北方地区的农田将会迎来雨水的滋润。
立夏
立夏是农历的第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立夏时节,气温升高,很多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时期。夏季作物如黄瓜、西瓜等开始播种,农民们也会对田地进行深耕、浅耕等土地整治工作。
小满
小满是农历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小满时节,气温渐热,农作物生长迅速。此时,农民需要加强对农田的灌溉、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的工作。
芒种
芒种是农历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4日或5日。芒种时节,是夏秋季作物的播种最佳时间,如稻谷、玉米等。农民往往会在这个节气下种大面积的作物,为丰收打下基础。
夏至
夏至是农历的第十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夏至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最南。这个时候太阳照射时间最长,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速度较快,农民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小暑
小暑是农历的第十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小暑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农作物生长进入高温期。对于北方地区的农民来说,这个时候要注意作物的充足灌溉和防治病虫害。
大暑
大暑是农历的第十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大暑时节,气温最高,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农民要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并适时对作物进行栽培管理。
结语
十二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民们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加准确地预测节气的变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农业时间观念和农事管理方式,它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农业文明史中,农事活动与节气的关系密切,人们根据十二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耕种、施肥、收割等农事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力量,实现丰收与繁荣。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淮南子》中就有论述农事与节气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农事与节气的关系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农历的节气分为二十四个,其中十二个为主要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些节气与气候、农事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理论基础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天文地理知识。中国古代农民观察到农事活动与天文地理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十二节气是农民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和地球自转的情况,结合气象变化而确定的。
其次是农事经验和总结。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农民逐渐总结出与每个节气相对应的农作物生长特点和理想的栽培期,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实用的农事管理方法。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关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节气指导了农事管理。农民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及时调整农事活动,合理利用光线、温度、湿度等自然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在春分节气时,农民通常会加大施肥量,以增强作物的生长能力。
其次是节气指导了耕种种植。根据农事与节气的关系,农民选择适合不同季节栽种的作物,并根据适宜的节气进行耕种。例如,在农历六月的小暑节气,正是水稻成熟的时候,这时候正好是收割的好时机。
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节气指导了农业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密切关系,使农民懂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民通过耕作、土壤修复等方式,促进农田生态的平衡与恢复。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现代价值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关系不仅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是节气理论的指导作用。十二节气作为一种时间观念和农事管理方式,可以帮助农民把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和节律,更好地进行农事管理。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适合的栽培方式和施肥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是节气文化的传承价值。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继承和弘扬十二节气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次是节气经济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的关系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利用十二节气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节气旅游,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结语
农业生产与十二节气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十二节气文化,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是节气指导了农民农业生产。节气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24节气不仅与农业有关,也有的和季节,气温变化有关。 立春开始预备春耕。
春分种植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麦开始生长。
立夏开始作物生长繁茂。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节气有芒作物开始播种。
到了大暑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雨涝灾害最频繁。
立秋代表秋天到了。霜降开始下霜了。也开始收作物。
立冬就是冬天到了。小雪开始下雪了,但是不大。大雪代表瑞雪兆丰年。
小寒开始进入最冷的时候,要防止农作物冻害。
五、惊蛰节气与十二生肖的关系?
地支及属相是同一回事.
坎卦(坎中满)包含子(鼠)及天干壬癸,为正北,属水,为阴历11月(冬至到大寒45天)
艮卦(艮覆碗)包含丑(牛)寅(虎),为东北,属土,为阴历12,1月,(立春到惊蛰45天)
震卦(震昂盂)包含卯(兔)及天干甲乙,为正东,为属木,为阴历2月(春分到谷雨45天)
巽卦(巽下断)包含辰(龙)巳(蛇),为东南,属木,为阴历3,4月,(立夏到芒种45天)
离卦(离中虚)包含午(马)及天干丙丁,为正南,属火,为阴历5月,(夏至到大署45天)
坤卦(坤六断)包含未(羊)申(猴),为西南,属土,为阴历6,7月,(立秋到白露45天)
兑卦(兑上缺)包含酉(鸡),及天干庚辛,为正西,属金,为阴历8月(秋分到霜降45天)
乾卦(乾三连)包含戌(狗)亥(猪),为西北,属金,为阴历9,10月,(立冬到大雪45天)
其中的月不是真正的月,主要以节气为准.
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五行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八卦为先天八卦,位置为后天八卦位置.由该先天八卦两两组合成后天64卦.
其他可看易经,有详细的介绍.
六、十二节气歌对应的节气?
应该是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七、十二节气的顺序?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7日~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
1月5日~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大寒
1月20日~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八、十二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九、十二节气的排名?
二十四节气的排列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一九”。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十、十二节气的古诗?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观田家》唐代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七绝·苏醒》五代 徐铉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癸丑春分后雪》宋 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春日田家》清 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
宋 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闲游》唐 陆游
过尽僧家到店家,山形四合路三叉。
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院院夸。
果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夕阳不尽青鞋兴,小立风前鬓脚斜。
《入云门小憩五云桥》唐 陆游
谷雨初过换夹衣,园林零落到蔷薇。
鸣鸠日暖遥相应,雏燕风柔渐独飞。
台省多才吾辈拙,江湖久客暮年归。
云门蹋月方清绝,且倚溪桥看夕霏。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其一》宋 项安世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
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
《初夏即事十二解》宋 杨万里
傱教节序暗相催;历日尘生懒看来。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小满》吴藕汀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五绝·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五律·小满》
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
送走三春雪,迎来五月天。
江南频落雨,塞北屡经寒。
节令轮流去,黎民望瑞年。
《小满》
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未满充足水,要张酷热天。
三农收种管,四月雨来寒。
节令河腾浪,天然物阜年。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唐 元稹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
淥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伊犁记事诗·芒种才过雪不霁》清 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北固晚眺》唐 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竹枝词》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后得雨》宋 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宋 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夏至日作》唐 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牵牛花十二韵》清·朱彝
料得林扉昏掩处,高荷大芋枕边听。
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
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风透凉阁。
绿柳池边闲游戏,银浪滚滚识金梭。
避暑佳人摇臼扇,奴在房中受折磨。
思君不至那知暑,拿着六月当腊月。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
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唐 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
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
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
炎宵恶明烛,况乃怀旧丘。
开襟仰内弟,执热露白头。
束带负芒刺,接居成阻修。
何当清霜飞,会子临江楼。
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
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
皇皇使臣体,信是德业优。
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
短章达我心,理为识者筹。
《销夏》唐 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夏日闲放》唐·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萤》唐·徐夤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登殊亭作》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 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 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立秋》唐 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雨院中有作》唐 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立秋日登乐游园》唐 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 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夕怀梦得》唐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飙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水长洲城。
《处暑后风雨》宋 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 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长江二首》宋 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 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白露》唐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
宋 陆游
匹马曾防玉塞秋,岂知八十老渔舟。
非无丈二殳堪请,只恐傍人笑白头。
《秋风词》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和侃法师三绝诗二》南北朝 庾信
客游经岁月,羇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鴈,秋分俱渡河。
《晚晴》唐 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送僧归金山寺》唐 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再过王辂原居纳凉》唐 周贺
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
旧月来还见,新蝉坐忽闻。
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
别有微凉处,从容不似君。
《点绛唇》宋 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
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宋 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酝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秋分》 佚名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
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
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
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池上》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送槐广落第归扬州》韦应物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黄雀行》李频
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朱宫晚树侵莺语,画阁香帘夺燕窠。
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宋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岁晚》唐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舟中杂记其十》元 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立冬》唐 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夜舟中作》宋 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立冬日作》宋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