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生产技术?
①隋唐时,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
④唐朝时,发明了火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⑤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写成了《天工开物》,被外国人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改变时间?
中国古代农业史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原始农业时期;
二.沟洫农业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
三.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四.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五.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三、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表现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表现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农业生产在技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以及现在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农业技术
在古代,农业技术起到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关键作用。古人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改善了耕地的利用效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灌溉技术。
古代灌溉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古人利用水利工程修建了众多的水渠和灌溉设施,将水源引入田地,使得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这种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有效地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此外,古代农业还包括了耕作技术、种植技术等。古人通过合理利用农田,轮作休耕、施肥等方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种植技术方面,古人利用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选择合适的播种季节和地点,从而提高了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古代农业制度
古代农业制度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田的利用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土地制度是农业制度的核心。古代土地制度具有一定的特色,通常是以家族或者部落为单位共同使用土地,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私有制度。这种土地制度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合作,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此外,古代农业还存在着农业税收、土地兼并等制度。农业税收是指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的部分农产品,这种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起到了调控作用。土地兼并是指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逐渐收购农田,形成大规模的经营,这种制度促进了农田的集约化和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古代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农民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在农历的一些重要节日中,农民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表达他们对收成的感激和对未来农业生产的祈福。例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农民会进行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以此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古代农业还有着丰富的谚语和民间故事,这些谚语和故事通常以简练而贴切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理解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谚语和故事,了解古代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智慧和技巧。
结语
古代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发展,对于指导现代农业生产也具有启示意义。
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
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给自足。古代农民主要通过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来维持生活所需。大部分农民都种植自己所需的粮食,同时也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用于交换获取其他必需品。这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民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满足自身和家庭的生活需求。
农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古代农业生产还注重农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农民需要根据地形、土壤质量等因素来进行农田划分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农民会通过修筑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农田的合理轮作和耕作制度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兼业经营和农业多样性
由于农田有限,古代农民往往需要通过兼业经营来增加收入。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农民还会养殖家禽、养蚕、种植果树等来获得额外的收益。这种兼业经营的方式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
有序的农业社会组织
古代农业生产还体现出有序的农业社会组织。农村社会按照一定的等级和分工进行组织,农民之间有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土地的分配、农田的维护和修缮等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进行操作。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如水利工程的修建、耕种工具的改进、肥料的使用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古代农民通过积累经验并将其传承下来,不断改良和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丰富多样,展现出了农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这些特点不仅为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对今天的农业生产有所启示和借鉴意义。
五、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的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统治阶级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是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农业史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原始农业时期;
二.沟洫农业时期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
三.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四.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五.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我国古代每次农业生产高潮的出现,都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分不开的。
六、我国古代重视农业的举措和主张?
1、公元前156年,商鞅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3、汉高祖级以后的汉文帝、汉景帝减轻人民的徭役、兵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4、唐太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减少劳役,不误农时。
七、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什么?
先说结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国在2000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当中,封建统治的自然基础就是小农经济,这种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性,仅依靠自身便可以独立的成为一个系统,不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
八、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生产技术?
春种秋收,牛耕人种,水浇地少,旱作农业为主,靠天吃饭。
九、我国古代灌溉工具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古代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国家,没有疏水管道,只能是通过水渠引水,水利工程修建之后就可以使得大量的农田得到充分的水源,这是粮食产量的根本保证。
十、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典范是什么?
桑基鱼塘: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
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优的经济效益,很早就开始因地制宜,尝试通过对田地的改造和整治,利用生物种群的食物链体系,变废为宝的物质循环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思路进行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驯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