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简史?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各诸侯称呼周天子时用:周王,天子,称呼诸侯:楚王,秦伯,齐侯,宋伯,当面叫都是“大王”。活着称“公”者几乎都是地位很高的内服王臣,西周早期诸侯称“公”的现象之所以多见,正是因为此时很多诸侯国君仍在王朝中央兼职。到周王朝后期,这种情况便不再多见。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
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二、分析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是1、由于各国的变法改革,新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农民地位有所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
2、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如农民重视使用肥料,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
4、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普遍兴修了水利工程,使农田灌溉有保障,如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人类两千多年。
三、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由于各国的变法改革,农民地位有所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
②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③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如农民重视使用肥料,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
④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普遍兴修了水利工程,使农田灌溉有保障,如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人类两千多年。
四、西玛和战国玛瑙的区别?
西周玛瑙:线条硬朗、打磨细腻 我们经常说的西玛是“西周玛瑙”的简称,顾名思义,西玛产于西周。西周玛瑙珠 西周玛瑙和战国玛瑙取料一般为地表河床 水籽!颜色以酒红为上乘,更受现在审美的追求! 西周的珠子形制多为算盘珠形状,管珠以竹节形为 主。
唯一的差别,就是由于二氧化硅与透闪石分子结构的区别,导致皮壳的不同。西周玛瑙极少出现马蹄纹、指甲纹等普通老玛瑙常有的风化痕迹,主要还是看土咬痕迹。
五、战国到汉代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特点答案?
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汉朝: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六、中东某地农业生产发达的自然原因?
中东某地农业生产发达自然原因是: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本区大部分地区地处北纬20°至30°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气温炎热。这里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信风的控制,所以干旱少雨。中东在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七、原始农业生产的原因和影响?
原始农业生产的原因:大约1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暖和起来,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信阳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及补充食物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
原始农业生产的影响:原始农业以砍烧林木获得可耕地和灰烬为其存在前提,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开始了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增殖天然产品的过程,开拓人类新的活动领域和空间,但它在进行生产的同时,破坏了自身再生产的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相对不足,这种对自然界掠夺式的生产必然要被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代替。
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九、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原因?
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多种多样。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
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
十、塔山阻击战国军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频繁换将实在不应该1948年10月10日,塔山之战打响后,蒋介石原本委任华北“剿总”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为指挥官,但由于此时他还尚未到任。因此,蒋介石临时委任54军军长阙汉骞先行代为指挥。国军很讲究论资排辈,以阙汉骞一个军长的资历、威望、能力,指挥塔山这样一个战役规模战事,应该说有些勉为其难。
11日,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抵达塔山前线后,便开始履行指挥之职。按说,以侯的资历、威望、能力,应该能够应付塔山之战的指挥。但问题是,侯本人并不想到塔山来淌这个浑水,可以说是被蒋介石“赶鸭子上架”的。
锦州于15日被攻克后,蒋介石又作了新的部署调整。16日,他“改派已在葫芦岛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为第三任指挥”。陈铁是卫立煌的嫡系,此时用他指挥,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1日,蒋介石又派杜聿明任第四任指挥。他是从徐蚌战场上临时被蒋介石拉来“救火”的。甚至他在东北的官职也是蒋介石临时任命的。杜聿明深知,此时已无力回天,他只能是帮着收拾残局而已。
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所大忌。辽沈大决战塔山之战如此重要,前后十多天时间,蒋介石却换将达四次之多。不输才怪呢!
第二个原因:休整一天实在不应该
塔山激战两日后,双方均有不小的伤亡。按说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应该不给解放军以任何喘息,接着发起第三日的进攻。但是,国军却作出了12日休整一天的决定。
休整的主张主要来自于战地督查组长罗奇,他心里有个“小九九”,以为凭借国军的综合优势,拿下塔山不成问题。他想把这个头功让给刚赶到战场参加作战的“赵子龙师”来拿。他曾是这个师的老师长。当时,“赵子龙师”刚到塔山前线,需要全面熟悉战场情况。于是,罗奇向东进兵团总指挥官侯镜如提议,第三天(12日)休战一天,各部队熟悉战场情况,重新调整进攻部署。
罗奇毕竟是代表蒋介石的战地督查组长,加上侯镜如本身对塔山的战事并不积极,既然罗此时提出休战一天,侯镜如自然是做个顺水人情,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兵家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国民党军这一天得到了休整和调整。而共产党的军队恰恰利用这一天把已打坏的工事进行了重新加固,部署重新进行了调整,士气重新进行了动员。
第三个原因:战术愚蠢实在不应该
以13日担任主攻的“赵子龙师”为例,他们的进攻采取“波浪式”的战术,“以一团分成三波,一个营兵力为一波,一营伤亡了,二营接上冲击,二营伤亡了,三营接上冲击,并且另用一个团兵力施行侧击”。
守卫塔山的四纵一位团长后来回忆道:“第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冲锋枪,第二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轻机枪,一律使用轻武器。那些军官好象是吃了刀枪不入护身符的红枪会头子,远远地跑在队伍的前头,拼死卖力,他们把尸体垒成活动工事,向我们阵地一步步推进,进攻的凶猛程度是几年来没有见到的”。
看起来,敌人的战斗作风和战斗意志极为彪悍,甚至一点都不怕死。但问题是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或许是个不错的战法,但在已经有了机枪、大炮作为支撑的防御面前,这种所谓的不怕死,实际上等于白白送死,实在不值得提倡,甚至有些愚蠢。
兵家作战,讲究得当的战略战术,“赵子龙师”这个打法,不到两天,就伤亡一大半,不得不由一个满编师的编制缩编为几个营的编制,可以说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个原因:协同太差实在不应该
协同要靠主动性、配合性。而国民党军派系林立,相互轻轧。加上塔山之战频繁地更换指挥官,这使得整个塔山之战,国军的协同配合始终不到位。本来,国军有蒋介石亲自督阵,陆海空三军可以很好地进行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打一个堂堂正正的立体进攻战,但这种情形一直没有出现。
如果仅是协同配合不到位也就罢了,关键是有时还出现误伤自己,这就十分不应该了。14日的一次轰炸,“国军空军向塔山投下两枚五百磅炸弹,一枚落在塔山村后高地斜坡,另一枚落到塔山河滩西岸国民党军阵地,伤亡连长以下数十人。当时官兵大骂空军盲目投弹,炸到自己人头上来了”。
可以说国民党军每次大的决战会战都存在指挥协同不到位的问题,这是个通病。塔山之战也不例外。究其根源,还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将帅离心离德,派系相互轻轧所致。到头来,尽管国军有强大的海空军做后盾支撑,但往往因为协同配合不到位,而使得这种作战效能事倍功半、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