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船塘历史?

一、河源船塘历史?

船塘镇历史很悠久,隶属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位于东源县境北部,东邻和平县,南接上莞镇、漳溪乡、骆湖镇,西连顺天镇、连平三角镇,北与和平县、连平县交界,[2]辖区总面积190.4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船塘镇有户籍人口71384人。[3]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船塘属第二区,称船塘乡。1958年,成立船塘人民公社。1978年,船塘公社分为船塘、三河、黄沙3个公社。1983年,撤公社改称为船塘区。1987年,设船塘镇。2003年,三河镇、黄沙镇并入船塘镇。

二、河源紫金经典历史?

您好,谢谢邀答!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摘自《紫金年鉴2005》)  

县名由来: 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两县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摘自《紫金年鉴2005年)

三、河源茶油的历史?

河源茶油历史已有千年了,在乡下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木头古法压榨的手工作坊

四、黄河源的历史根据?

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

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为卡日曲。均为现代科学考察所得结果 古代历史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或认为源于星宿海,但其地湖泊干涸,已经沙漠化了。

五、河源蓝口桥历史?

1997年4月。由《广东省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建设总承包项目河源市蓝口大桥施工图》得知,蓝口大桥于1997年4月建成通车,位于县道X155上,跨越东江,跨径组合为5X16mT型简支梁+2X0m架。

六、历史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义?

1.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有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

2.合作社相比公司具有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权利,各级政府都不会小视合作社,因为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

3.合作社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比如统一采购农药化肥等农资;

4.合作社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合作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有利于促进销售;

5.合作社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七、河源有那些历史名人?

1.赵佗

被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公元前214年被秦始皇封为首任龙川县令,迄今已2229年;公元前196年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广东之文始尉佗”,河源因此成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2.邝愈平

本姓方。因女儿淑丽被册封为皇妃,被孝宗赐姓邝,是为邝氏始祖。92岁去世,葬梧桐山。自南宋至今,邝氏族裔繁衍30余代,全球约300万人口。

八、河源的历史多少年?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九、河源的客家有多久历史?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南越王赵佗曾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

  河源是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2005年,河源市博物馆获颁第3届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河源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

  2200多年来,自古地处冲繁的河源,今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历朝历代,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岭南,部分留在今河源五县一区内繁衍生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是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至今,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全市有馆藏文物5.6万多件,省级评定三级以上600多件。全市有23个省级古村落。

  河源大地上的“文明碎片”

  河源巨量的恐龙蛋化石、露天保存的恐龙脚印化石和藏在河源恐龙博物馆里的恐龙骨骼化石,“三位一体”的珍贵恐龙化石资源,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1996年3月6日在市区东江边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至今,河源已抢救、发掘1.6万多枚恐龙蛋化石。据专家估计,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虽然超过全世界发现数量的一半以上,却只是地下海量埋藏中的沧海一粟,在“河源盆地”的红砂岩中,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分布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光河源城区周围一带的埋藏,估计就达十几万到100万枚之多,其中包括40多种恐龙蛋化石。

  河源还陆续发现了8具恐龙化石,其中7具恐龙化石被正式命名为“黄氏河源龙”,其中一具化石骨骼完整程度80%以上,现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河源市区南端的2.26平方公里保护区内,裸露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品种之丰富在世界绝无仅有,河源也因此成了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

  因为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巨,2005年,河源市博物馆获颁第3届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河源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这是全国16个唯一经国家权威部门批准的“恐龙之乡”。

  在河源市区南端,河源市政府划定2.26平方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源石硖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的保护范围,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对遗址原貌进行保护。

  古龙川物华天宝,远古时代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多年来,东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有力地佐证,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再到夏商周时期,人类就在河源大地繁衍生息。也就是说,不管你穿越到旧石器时代还是穿越到夏商周时期的河源,你都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发现第四世纪6目12种古动物种化石的东源上莞必寿洞,到龙川县登云镇荷树排的17座新石器时代古墓群,到连平大湖高栋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窑址,再到和平三角山遗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越国贵族“米字纹陶类型”文化遗存……

  一件件重见天日的“文明碎片”证实,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苍莽的河源大地上,已经有大批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虽地处华夏文明边陲,但先民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与吴越保持密切交往,间接接触华夏文明,逐渐催生文化嫩芽,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汲取养分并茁壮成长。

  起步龙川,赵佗成开拓岭南第一功臣

  赵佗曾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20岁出头就成为大秦帝国南征岭南大军副将;平定岭南后,出任龙川首任县令;秦末乱世,已成为南海郡尉的赵佗,趁机吞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裂地封王,君临岭南。

  古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也是他开发岭南、播种中原文明的“试验田”。任龙川县令和南越王期间,赵佗细心呵护早在新石器时期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嫩芽,并大量施予中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尉屠睢发卒50万,20岁出头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的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在精兵利器的秦军铁蹄下,任嚣、赵佗平定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一部分)与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县令。龙川,是当时广东地域最早置县的4个古邑之一。

  身为龙川县令,赵佗深入越族地区,了解越人风俗民情,总结历史经验,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族与南越族的融合。具有了一定文明基础的古龙川,在赵佗任上得以推行许多大力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发展。

  赵佗接替任嚣为南海郡尉后,因中原大乱,自立为南越王,南越境内相对安宁。汉朝建立后,赵佗二次归汉。南越国存近百年后,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正式划入汉朝版图,龙川县仍归南海郡管辖。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和辑百越”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政策,更是一种文化策略。因为“和辑百越”,让岭南有了较长时间安定团结的局面,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如促进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这一基础,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终大多融入了汉族大家庭。赵佗奠定了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调,是岭南文化形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正因为古龙川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以及在交通、军事、商贸、政治等方面的地利,使其成为先民生息、文化萌动的沃土,成为孕育岭南文化的重要关节点,最终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成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划过河源上空的“文曲星”

  一个地方,山川人文灵气所钟,必生聪明俊秀之人杰。河源,虽为古时蛮荒之地,却是今日南国明珠,地域虽小,而杰出人物却很多,五县一区见诸史料者有数百人,其中各代翘楚,也有数十人。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本土俊彦,功绩显赫、彪炳史册,百世犹师,至今闪耀在千年古邑的人文谱系中。

  唐代有“循州第一进士”的韦昌明,宋代有苏东坡为之写过两首诗的“岭南首第”古成之,明代有官居二品“民称神明”的李焘,清代有广东巨族“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连平颜氏家族,民国时有曾被提名副总统候选人的徐傅霖,等等。

  在封建王朝,不少中原人杰由于贬官、流寓等原因来到河源地区后,在此著书讲学,传播文化,对河源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中原人杰的到来,如同手把梅枝种岭南,给当时岭南“蛮荒地”带来了满园春色。除前面提到的赵佗,还有状元宰相吴潜、文天祥,有文豪苏辙、名将俞大猷、思想家王阳明等。

  时至今日,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全市有馆藏文物56000多件,省级评定三级以上600多件;全市有23个省级古村落。

  千年古邑走进高铁新时代

  河源市区地处东江中枢,位于东江中上游、新丰江下游,双江汇合,三面环水。旧时水运以东江为主干,上游可达龙川、和平,下游至惠阳、博罗,长年船只不绝;其次为新丰江,由新丰流经原河源县之龙尾、回龙至县城汇合东江,新丰物产多从此道出口。

  自秦以来,尤其是唐宋年间,东江航运发达,此后逐渐成为一条交通大“动脉”,而这大“动脉”的节点,便是在龙川。在明洪武年人口锐减之前,作为湘、赣、闽、粤四省或“四州门户”,龙川的航运业、商业非常发达,人口兴旺。

  清代中叶,佗城占漕运、盐运、河务三大政要之利,经济发展更是达到鼎盛。保存至今的龙川老隆镇福建会馆,建于清朝初期,是龙川县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址。《龙川县志》还记载有潮州会馆、惠博会馆等。作为“三省咽喉,四州门户”,周边省市都在龙川建有会馆,有力地证明了龙川“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的商贸中心地位。

十、汾河源头人文历史?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