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的政治特点?
宋代政治的特点是轻武人,重文人。高度重视文治,高度重用文人,这是为巩固政权服务的。
宋太祖曾云,文人“纵皆贪浊”,其危害“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为此宋王朝采取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人的政治、生活待遇等办法。
取士的名额较唐扩大了数十倍,且“布衣草泽,皆得充举”,为平民入仕铺平道路,入仕后的俸禄也远远高出唐人。从此科举考试几乎成了通向权力与财富的惟一途径。
二、宋朝狮子的特点?
1、宋代的石狮造型,逐渐失去了唐代昂扬霸气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温顺内敛的造型特点,形象塑造上更能体现镇守护卫的作用。
宋代巩义帝陵陵前石狮,比起唐代更接近真狮原形,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刻画逼真,但整体神态却不如唐代石狮威武有力。
宋元以后,坊被取消了,但是这种风俗却流传了下来。
大户人家为了显得自身的豪门气势,便在入门处按照坊门的样式修建门楼,门楼前的夹柱石逐渐演化成了蹲守的石狮子
三、宋朝的北方的农业工具?
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秧马。
踏犁是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
四、宋朝的行政立法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发展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时代。宋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比前朝有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杨高凡认为,宋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得到发展,法制建设也表现出与其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时代特色。
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的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更加详密完备,具有无与伦比的时代特征。
五、宋朝杰出的社会特点?
北宋时期杰出的社会特点:1.天下分裂,没有实现大一统。先是北宋、辽、西夏相对峙,后是南宋、金、西夏相对峙。
2.民族矛盾尖锐。辽宋夏金等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之间多次相互征战。西夏军队、金军在宋朝境内烧杀抢掠。同一个王朝内部的不同民族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例如,辽朝境内契丹人与女真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文化交流加强,促进民族融合。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逐渐接受汉人的文化。
4.各民族经济文化都有发展。契丹、党项人的封建化不断加强,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女真人从氏族公社时期发展到奴隶制阶段,后又过渡到封建时代。
汉族文化也有发展,如宋词、散文(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六个)最具代表性。科技进步明显,活字印刷发明和应用,著名的科技制作《梦溪笔谈》也在这时出现。
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生产力进步迅速(主要是借鉴了汉人的成果)。宋朝境内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商业繁荣,农业收成丰硕,政府财政收入大增。陶瓷制造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唐代。
5.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6.海外贸易发展,宋朝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宋朝人民的城市坊间生活发展。宋朝与辽、金、西夏征战,经常(不是全部)战败,被迫妥协,送辽金夏“岁币”(银两、丝绸、茶叶等)。最著名的是,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朝定下“澶渊之盟”。
六、宋朝文人园林的特点?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
雅致:文人士僚不同于流俗的清高、文雅,园林的经营就成为其人格物化的体现,故园林的景致多呈现雅致的文人化风格。
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的风致的提炼与概括,是宋代艺术的普遍风尚,也是创作方法趋于写意的表征。
疏朗:园内的景物数量不求其多,因而整体性强而不流与碎琐,园林的筑山往往主山连绵而客山拱伏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做故意的大起大伏。
天然:力求园林本身同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内部成景往往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是宋代园林天然之趣的追求和表现。
七、宋朝农业生产的工具
宋朝农业生产的工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宋代农具的改进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为宋朝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农具的发展得到了前代数百年的积累和创新。宋代人们致力于改进农具,使其更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气候条件。
耕地工具
耕地工具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宋代的耕地工具包括犁、耙、镰刀等。其中,犁是最常用的耕地工具之一。宋代的犁相对于前代的犁有了很大的改进,采用了铁制犁头,可以更好地翻地和松土。
此外,宋代还广泛使用耙子,用于整地和平整田地。耙子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田地的平整度,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镰刀则是用于收割农作物,宋代的镰刀相对于前代的镰刀更加锋利耐用,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种植工具
在宋代,农民广泛使用种植工具,如锄头、播种机等。锄头是种植工具中最常用的一种,用于除草和松土。宋代的锄头相对于前代的锄头更加锋利和结实,让农民更轻松地完成除草工作。
播种机是宋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宋代的播种机采用的是人力驱动,可以同时完成耕地、撒种和覆土三个步骤,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水利工具
水利工具在宋代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水利工具的运用可以改变土地的水分状况,提高田地的产量。宋代的水利工具包括水车、水泵等。
水车是宋代农田灌溉中最常见的工具之一。宋代的水车种类繁多,有桑葚水车、小杠水车等。水车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还可以用于水稻的打场和磨面粉等农业生产工作。
水泵是宋代的又一重要发明,用于提升水源或排水。宋代的水泵采用人力或畜力驱动,可以大幅度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水泵的使用不仅能够改善农田的水分状况,还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给农业生产。
其他工具
除了以上提到的农具,宋代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秤、磨等。秤在宋代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于计量农产品的重量,方便交易和市场运作。磨是用来磨面粉的工具,宋代的磨相对于前代的磨更加高效和便捷。
总的来说,宋代农具的改进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这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宋代的农具创新也为后世的农业生产工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八、宋朝文官制度的特点?
宋朝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选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宋朝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九、请教高手,宋朝的建筑特点?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唐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十、宋朝的礼仪有些什么特点?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著礼仪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书中描述的宋代对礼仪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在宋代,礼仪被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在封建政府的引导下对礼学研究也有了突出的成果。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把礼仪和礼教交杂在一起,实施礼教成为帝王进行行政统治的有效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却也造就了一个温文儒雅的宋朝。
夏建国前后,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学。它不能不在党项贵族中产生某些影响,阻碍着党项的前进。野利仁荣早就对元吴提出,“斤斤言礼言义”,决没有益处。元昊长子宁明喜学懦、道,元吴对他很是厌恶。一天,元昊问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宁明答:“不嗜杀人”。又问什么是“冶国之术”。宁明答“莫善于寡欲”。元昊大怒,说“这小子说话不论不类,不是成霸业的材料”。西夏建国,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元吴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仪服——元昊建国称帝,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员的服式也有规定。文官戴戴幞头(幞音符fú),穿靴执饬,穿紫衣、绯衣,基本还是宋朝的样式。武官按照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平民穿青绿衣,以分别贵贱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