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与发展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与发展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它们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领域。深入理解三农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

农业是指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为主的第一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保持总体稳定,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进步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农村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地区,包括村庄、集镇等。农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农民

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部分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

总之,三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只有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这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三农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本文您能更好地了解三农的内涵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三农问题 从来都只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惯来都是以农村或农村内或农村周边的问题为主。农村周边也就是土地山林果林诸如此类的问题。农村以外的问题都不属于三农问题。应划分为更为广阔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包含的类型较为广阔,以交通机建民生等。所以,三农问题都是围绕着农村的问题。

三、现代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是否还有前景?

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历来被党和政府以及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因为国情的巨大差异,中国现阶段还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所以不可能简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农业。这不单单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还需要考虑农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基于人多地少这个现实,各种农业组织的活力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模式探索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浙江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所表现出的活力以及浙江农民在农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在小规模农业基础上的致富样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截至2021年浙江省常住人口超过6450万,其中农村人口1797万,占比27.8%。全省国土面积仅10.5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6%。但同时浙江又是中国大陆人均GDP最高,城乡发展最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改革发展的示范区。虽然我国农村经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提升,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旨在通过调研浙江省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分析农民的收入增长模式来探寻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样本。

根据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学术界对于浙江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等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省县域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报告;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对促进浙江乡村振兴的作用;机械化发展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等领域。结论主要包括了浙江省历年以来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数据的变化,涵盖了省内各县区的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以及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明确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等集体经济方面的研究。对于浙江省内对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小规模农业企业的比较分析不足;对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增长模式与非从事农业的农村户籍人士的收入增长模式的比较数据相对缺乏。

为掌握基本国情,查清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新发展新变化,国务院每隔十年会对全国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农业调查,浙江省以2016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开展了最新一次的农业普查。这次农业普查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指导员、遥感测量作业人员等约14万人,开展了4050个样方的实地调查,对856个抽中普查区开展遥感测量和实地核实,实施了263架次整村无人机飞行测量,掌握了全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涌现出一大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生力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

浙江省统计局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浙江省共有505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5家。127600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包括约69000家农民合作社。从企业数量上比较,大型农业企业的占比还是很少的,绝大多数经营主体仍然处于小规模发展的阶段。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25.4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219.7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294.9万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雇员总计35.0万人,其中女性14.4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3.9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8.2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13.0万人。由此可知,年龄35岁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仅4.7%,55岁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达到了54.6% 。从就业人数上比较,大型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省农业经营主体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仅在6.5%左右,绝大多数农民依旧以小规模经营为主。

龙头企业可以发挥更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整合农业资源、聚集产业,带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一块抱团发展,通过构建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分工明确的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格局。提升产业发展,一是优化平台:整合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产业融合园、星创天地、农创园等平台,集成政策、项目、资金、力量,着力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二是深化延链强链畅链: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渔港经济区和骨干企业发展,深化产加销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 三是夯实支撑能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协作攻关机制,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农业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广项目,构建全链条技术协同指导推广机制。四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实施新时代高质量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培养、使用、激励、服务、评价等机制,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加大农业农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培育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建立乡村振兴智库,健全“省乡村振兴学院、市乡村振兴分院、县(市、区)乡村振兴学校、乡(镇)乡村振兴讲习所”四级联动人才培育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浙江省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为530多万,占比不到农村户籍人口的30%。那么这两部分的农村人员主要收入来源是如何构成的呢?两者收入差距有多大?带这这个问题我专门对安吉县鲁家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各年龄层的村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半结构化的访谈。

安吉县鲁家村距离县城5公里路程,全村面积16.7平方公里,人口2300人,农户600余户。作为往昔全县最穷的农村之一,只有最原始的小规模耕作农业,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历史古迹、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主要产业。村里原来有许多宅基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前期一直在闲置,并没有变成资本。改变源自2010年,因为同上海、杭州两个大城市都在1小时车程以内,鲁家村决定发展周末旅游经济。利用村庄的4千亩丘陵缓坡等生态资源中挖掘亮点,从自然角度出发,以创新思路进行乡村建设,从而确定了“主题农场聚集区”的核心定位---建设为有明确主题和特色的家庭农场,这对追求自然耕种的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广阔的土地可以作为众多主题农场的聚集平台。从2011年至2020年,鲁家村转型发展以来,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至近3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8万元增至近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5万元增至约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壮大和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成绩得益于开创性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建设了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同时,鲁家村请专业旅游规划公司对整个村子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将村里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外来的企业工商资金进入乡村。目前,鲁家村已引入外来工商资本近20亿元。同时鼓励本村现有农户扩大产业,比如种植白茶,种植铁皮石斛,饲养野猪、野山羊等。 “公司+村+农场”的经营模式,使得三方共同建设并实现利益共享。

鲁家村的旅游休闲项目不仅开设垂钓、果蔬采摘、农事耕种体验等传统农耕文化项目,而且还融合了乡村观光、亲子游乐、休闲度假、康体运动、文化体验、商务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功能。 18家农场分别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蔬菜果园、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没有一家重复,这是鲁家村家庭农场的特色。此外还设计了一条4.5公里的环村观光线, 建设了集“生产、研学、亲子、观光、养生、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全域示范区。通过对鲁家村实地调查后的统计:全村 2100 人仅有475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平均年龄是 52岁,2020年人均纯收入是4.58万元 。1236人是从事乡村旅游业、餐饮业等非农服务,平均年龄是 39岁,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5.46万元 。还有589名是未成年人和退休人员。

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只有全程机械化,才可能有规模化和集约化。但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否有利于专业化生产?一定规模的生产要最大限度地推行比较标准化的农艺,才能在配套机械上做到降低生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专业化的好处是可以形成工业化一样的流程,生产出便于广泛交易结算的标准化农产品。进一步在供应链管理上引入物流金融、商业保险、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服务等要素,从而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最终提升品牌价值,并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许多大型农业企业经营困难的核心原因是没能找到资本化运作的捷径,沉淀的、无效的资本投入过大,资本增值空间太小,社会化投资难以进入,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四、农村振兴的三大支柱:农业、农民和农村

农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农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三大支柱。只有这三者协调发展,农村面貌才能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作为农村发展的根基,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首先,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包括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同时,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其次,我们要完善农业产业链。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环节,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生产、经营、技术等服务。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推动乡村振兴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首先,要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农民终身学习的机会。

其次,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发挥集约化经营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首先,我们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我们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污等的收集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美丽乡村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乡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让农民在美丽乡村里安居乐业。

总之,要实现农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这三大支柱。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农民生活不断改善,最终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五、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关系?

您好,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间;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要发挥三者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3点。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力。鼓励规模化、产业化、多样化生产经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普及先进生产技术,发挥农村集体合作组织作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以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兴修道路、住宅、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推动农民转型。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素质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生产管理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使农民向市民转化。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六、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微信公众号有哪些?

中国乡村之声、农民日报、农业行业观察、社员网农家汇、中国农业新闻这些农业类的微信公众账号值得关注。

七、发展中国农业,三农网助力农民致富

三农网: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农业网站三农网应运而生。作为专业的农业信息平台,三农网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讯、技术解决方案和产业发展动态,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为中国农业网站的代表,三农网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而实用的信息服务。通过发布农业新闻、市场分析、政策解读等内容,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动态和市场需求。

农业技术助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三农网通过整合农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的资源,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解决方案。农民可以通过三农网了解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学习先进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三农网还推出了一系列在线培训课程,帮助农民提升职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农民可以更好地规划农田种植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业收益。

打造农产品品牌,拓展农民收入渠道

三农网不仅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还致力于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三农网帮助农民将优质农产品打造成品牌,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

三农网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包装和营销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提升自己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三农网还为农民提供了电商平台,方便农产品的在线销售和配送。

致富不忘乡村振兴,三农网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三农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多种,首先,通过发布乡村旅游信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农村,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三农网还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帮助他们在乡村开展创业项目。此外,三农网还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通过三农网的助力和农民自身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同时,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农村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感谢您阅读完这篇文章,希望通过了解三农网的发展与助力,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致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关注三农,希望农村快点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个什么样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央财政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到突出重要位置,全力做好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工作。近日,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衔接资金政策。

助力脱贫攻坚,财税帮扶功不可没;发力乡村振兴,财税力量同样不可小觑。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各地财税部门积极行动,下达补助资金、安排政策补贴、落实税费优惠,将帮扶触角向农业、农村、农民延伸,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锚定重点地区

黄洋村是贵州省遵义市税务局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点。近年来,在遵义市税务局的帮助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黄洋村大力发展天门冬、银杏、魔芋、烤烟等经济作物,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如今,村里路修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环境变整洁了,村民更勤奋了,村容村民都发生了“蝶变”。

黄洋村平均海拔1100米,因为穷,曾经一度村里见不了几个年轻人,而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少数、他们多选择在村子里就近就业。“这一变化得益于‘税务书记’来了之后,他不但多方协调帮我们修通产业路,还助村里发展了烤烟、魔芋、天门冬等产业……”黄洋村村民吴天华说。他口中的“税务书记”,是大坪街道黄洋村任驻村组长的遵义市税务局干部申忠。据了解,2019年以来,遵义市税务局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协调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帮助务川县黄洋村成功发展壮大烤烟产业,建成17公里烟基路,促成全市唯一的烤烟综合体项目落户;帮助务川县大漆村发展30万株香榧和千亩生姜种植产业,覆盖500余户农户;帮助习水县永盛村发展高附加值食用菌种植,建成烘干房、冷库等加工储存设备,2020年实现集体收入16万元。

“天山堡村从积贫积弱到村美民富,税务部门始终是我们的‘娘家人’。”重庆市劳动模范、酉阳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村委会主任冉慧说。冉慧所在的天山堡村紧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景区,坐落在海拔1100米至1600米的高山上,是土家族聚集的村落。多年前,该村因地处高山、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落后,进村如同上“天山”一样,因此得名天山堡村。2014年,冉慧被选为天山堡村村委会主任,开始带领村民们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我们有4户村民经营农家乐,在旺季每户日均收入上千元。他们都是个体户,国家通过减免税收最大程度让利给这类市场主体。”冉慧介绍,天山堡村目前有2户集体经济、4户农家乐,发展了200亩高山蔬菜、200亩经果林、200亩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这些涉农企业增值税基本全免,这是对乡村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支持。

“对于已实现脱贫攻坚的地区而言,继续沿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助于培育和扶植产业扎根,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说。

抓住重点任务

一大清早,海南省海口市龙泉镇五一村种植户陈世荷就哼着小曲儿,下地插秧:“今年再也不用为护苗水发愁啦!”原来,过去村里的田靠一台老水泵引水灌溉,管道直径小,到春灌用水高峰,南边的1500亩农田根本不“解渴”。

聚焦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难题,海南省财政部门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去两年,区里共投入财政资金4644.52万元,用于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全区的田间水泵都更新了。”海口市龙华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洲财说,新水泵管道直径达40厘米,抬高了基座,既不用担心排涝问题,也能让灌溉末端的1500亩农田喝得饱。

河南鑫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怀地黄等农副产品及土特产品种植、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的生产企业。多年来,该企业产品销量逐年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扩大。“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和便民办税服务措施以及疫情防控期间阶段性社会保险费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企的扶持‘功不可没’!”回首公司的发展历程,该公司鑫合农业开发项目总经理表示,是财税部门的好政策、好服务让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为了帮助广大种植户念好“致富经”,河南省焦作市税务系统专门成立了特色农业帮扶小组,并编撰生动形象的宣传小册,将便捷的办税举措和实用的政策干货送进田间地头,为农户详细讲解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辅导农户开具自产自销农产品免税发票,助力农户稳产增收,推动怀菊花种植业稳定健康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保持了参与的高涨热情。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快速发展,“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也在被迅速复制。这背后,是各类市场主体对财税部门持续释放出的聚焦服务乡村经济、全面落实利企惠农政策长期利好的认可。汪浩表示,财税支持政策针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交集的涉农企业给予优惠,目的是通过产业引进助力当地就业,从而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的。“应该说,一定程度的免税或者退税,有助于那些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用好管好衔接资金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拨款下,“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中央财政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1650亿元,同口径较2021年增加84.76亿元,增长5.4%,不仅体现了过渡期财政支持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要求,还进一步加力。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过渡期继续通过原有资金渠道巩固“三保障”成果;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地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任务、重点环节,用好管好衔接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脱贫群众增收效果。

在重点地区上,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过渡期,中央财政坚持将重点帮扶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在测算分配衔接资金时单独考虑该因素,予以倾斜支持。在此基础上,《指导意见》进一步督促相关省份将重点帮扶县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位置,在分配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时,确保中央有关倾斜支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在重点任务上,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逐年稳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并明确了支持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和扶持方式。要求衔接资金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的资金需求,重点支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脱贫户发展生产增收,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完善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充分受益。

在重点环节上,强化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指导意见》在总结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要求各地建立健全项目库,严把项目入库质量,夯实项目施工准备,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同时,要求各地加快资金下达,落实资金绩效管理要求,加强跟踪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中央财政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保持过渡期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突出资金支持重点,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充分体现国家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联农带农是乡村振兴的支点,衔接资金优先支持,可以说是牵住了‘牛鼻子’。支持联农带农项目(产业)等于抓住了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可以聚集资源、内在驱动,影响连接、集聚集群。总之,因为有了联农带农项目(产业)的优先发展,乡村振兴这个系统工程就能中心开花、重点突破,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孟立联如是说。(以上来源:《中国食品报》(2022年03月25日01版)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认为,中央财政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保持过渡期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突出资金支持重点,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充分提现国家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始终放在国民经济重中之重的地位。

只有农业产业兴旺,才能实现农民富裕,将资金重点支持产业,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体现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底线,为强农富民提供有力支撑,解决“三农”短板,保证相关项目顺利建设,巩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地位和关键性作用、确保农业经济、农业产业稳固提升。而强化引导各地统筹资金管理和创新投融资模式,则是在方向上更加注重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推进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通过产业优化、要素集聚、资源流动,推动农业经济整体质量提升带动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

目前,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拨款下,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资源要素加速盘活,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统领、行业专项规划为支撑、村庄规划为落脚点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实施机制加快完善,规划实施综合效应加快显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体现在:

1)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

2)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3)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

5)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文明乡风加快培育,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在各地创新发展;

6)返乡创业成效显著,“归雁经济”渐成规模,各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创业环境,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涌现出一批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远大计和统筹不同地区、部门、单位的差异性工作的全局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村是最广阔的增量空间。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会释放出巨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接下来,改革创新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要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激活要素、主体和市场,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构建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要进一步充分挖掘农村内需潜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双轮驱动”,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围绕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扎实有力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强国建设。

图:新农人袁帅

九、揭秘农业三农 到底指的是哪三农?

什么是农业三农?

农业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领域的统称。农业三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

农业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首要职业。它涵盖了农作物种植、农畜牧、渔业、林业等多个方面。农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

农村是指集中居住着农民的地区,是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农村环境等方面。

农民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农业三农工作的核心。

农业三农政策

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全面进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三农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保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业三农的意义

农业三农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才能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三农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改善农业三农领域的问题,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结语

农业三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通过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我们将能够实现农村振兴,迈向现代化农业。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于农业三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十、三农农民怎样致富?

农民致富有许多方法,包括:

1、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2、开发农村创业,发展小型企业;

3、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行业;

4、抓住市场热点,发展以粮食、畜牧、棉花、蔬菜等为主的生产加工业;

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