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1.种植习惯。当阳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兼及其他。从业于林、渔、手工业、商贸的人亦理田事。饲养附之于家庭。20世纪未,种植、养殖、加工逐步走向专业化,部分农户放弃传统的小而杂的生产习惯,从事专业化生产。农作物有水稻、棉花、大麦、小麦、包谷、红薯、高粱、黄豆、绿豆、蚕豆、油菜、花生、芝麻,城镇郊区种植蔬菜,山地和房前屋后习惯种植梨、桃、柿、柑、柚、板粟、核桃等。

2.栽种田管风俗

敬土地旧时清明前后,整田育秧,农家在谷种浸泡之后,查看黄历选一“黄道吉日”,敬土地老爷,求他保佑秧苗肥壮,全年丰收。

吃栽秧酒旧时有“栽秧酒,割谷饭,行脚过路有一餐”的说法。一般要在十天半月前就订下日子,接姑娘女婿、亲友邻里来吃栽秧酒,实际上也是一种亲友邻里的换工。栽秧酒操办十分丰盛,除早、中、晚正餐外,还有早饭前的“早茶”,中饭前的“喝小酒”,晚饭前“腰中”,晚饭后“霄夜”。20世纪未换工栽秧的人除吃喝外,还要送毛巾、香皂之类的“打发”。2000年前后,换工逐渐成为一种有偿劳务,家庭、亲属外的换工者和雇请人员,要以现金方式支付报酬。

田间取乐栽秧时田间不分男女老少,辈分高下,都可以互相嘻闹取乐,谚曰“栽秧田里无老少”。栽秧速度慢的人往往会被两边的人围在田中间,被称之为“坐号子”,栽秧结束时人们会互相往身上扳秧把、糊泥巴,俗称“泥仓子”。

打锣鼓栽秧、扯秧草、旱田薅草时,兴请锣鼓班子打锣鼓唱歌,分别称为“栽秧锣鼓”、“扯草锣鼓”“薅草锣鼓”。锣鼓班有一锣一鼓两人演唱的,也有4至5人的鼓乐班,有的还配有锁喇。所唱内容一般为“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爱情”。歌师傅还会根据劳动现场编唱词活跃劳动气氛,为劳动者提神鼓劲。田间地头打锣鼓的习俗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逐渐消失,但在田间唱歌、讲笑话、“泥仓子”等习俗还偶尔见到。

3.积肥。20世纪60年代以前基本无化肥,猪、牛栏粪、鸡、鸭粪、草木灰、人粪尿为主要肥料,增加肥源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水田积肥兴“打青蒿”,在整秧田前,割青草、野蒿丢在水田里沃肥。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红花菜籽、兰花草子作绿肥。烧火粪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积肥方式。将砍来的渣子(小灌木)杂草堆放在田中,分层盖上干土,点燃薰烧,待燃尽后撒在田中为肥。塘泥,居室内的地皮土,拆旧房的土墙,都会搬到田里作肥料。

4.生产工具:常用农田耕作工具有:犁、耙、耖、扎磙、挖锄、薅锄、打田磙、锹等。灌溉工具有:水车、木桶、戽水桶、水瓢等。用于收获的工具有:镰刀、齿镰(又称伐镰子)、石磙、板仓、杨叉、梿枷、木掀、箩筐、口袋、木仓等。用于运输的有:扁担、钎担、粪筐、夹担子等。用于晾晒的有:卷簾、簾子、筛子、簸箕、团窝、扫帚等。用于加工的有碾子、腰磨、手磨、砻子、碓窝子、风斗、木榨等。用于计量的有升、斗、秤。随着生产发展,时代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生产工具正在逐渐退隐。运输方面,20世纪50年代出现独轮车,后改为胶轮板车,80年代初拖拉机、汽车逐渐普及。农田作业逐步改用拖拉机、旋耕机、栽秧机、收割机,大多数地区实现了自流灌溉,抗旱时有电泵、机械抽水,加工有打米机、磨面机、榨油机等。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与传统劳动方式共存的各类劳动号子也随之消失,打场时的赶碾歌,打梿枷号子,城效种蔬菜时的扯水号子、加工油料时的打榨号子、人工筑坝修堤时的打硪号子等都已很难听到。

二、佛山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

1、洗邋遢。“年廿八,洗邋遢”,这个习俗我想很多佛山人都淡忘了,我起初更是连这个说法都不知道。洗邋遢主要是为了辞旧迎新。人们在年廿八的时候,都会将家中的香炉、房间以及除了厕所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打扫一遍,以干干净净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人们还会换上新衣服,洗洗脚,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

2、放鞭炮。这个习俗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在年三十晚十二点正一起燃放鞭炮,驱走不吉利的鬼怪——“除夕”,家家比赛放鞭炮,看谁家的响。

三、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习俗及其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中国人民生活和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承载着古老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习俗,并探讨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播种仪式

每年春天的播种季节,中国农村的田野里都会出现一场古老而庄重的播种仪式。这一仪式通过祭祀神明来祈求丰收和平安。在仪式中,农民们会穿上传统的农服,高举精心准备的播种工具,如锄头和种子,齐聚田间。仪式开始前,乡村长者会带领全村人围坐在田地边上,共同朗诵祷告文,表达对大地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然后大家一起开始播种,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播种仪式不仅仅是农民对丰收的期许,更是对农业生产这一艰辛而崇高工作的致敬。它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强调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这一仪式,人们寄托着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田间劳作中的习俗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民们还有许多传统习俗。例如,在耕作过程中,农民会在田地的北边或西边埋一些银钱,寓意着金银滚滚的丰收。而在晚间工作时,农民会点起篝火,引来虫蛇鼠害,这些害虫会围绕着火焰而飞,避免损害庄稼。在种植粮食作物时,农民会在田地里埋下一些米谷,以向土地之神祈祷丰收和保护作物免受灾害。这些习俗看似迷信,但实际上它们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之情。

此外,在收获季节,农民们还会举办庆丰收的活动。例如,丰收乡村的夜晚,农民们会点燃一把火炬,组成一条长长的行列,沿着田埂鱼贯前行,边走边舞,庆祝取得的丰收成果。这不仅是一种喜庆的习俗,更是对日夜辛勤劳作的农民们的褒奖与鼓励。

农历节日与农业生产

农历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成为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旧时的农村,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祭祀的仪式,以感谢神明的保佑和祈求来年丰收。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上食品和酒水,以祭奠先人的同时也祈求来年农作物的茂盛。端午节则与屈原有关,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既是对屈原忠诚精神的纪念,也是为了祈求不受瘟疫侵袭。中秋节则是人们团聚的日子,除了赏月、吃月饼外,也会祈祷家庭的安康与农田的丰收。

这些农历节日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农民对自然、对土地的尊重与感恩之情。它们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社会凝聚力的源泉。

习俗的意义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或活动,更是社会和个体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从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与认同感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习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习俗的传承和实践,年轻一代能够与祖辈们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使得农村社区更加稳定,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认同感更加深厚。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农耕文化中的习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习俗的实施,农民们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这种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和实践,为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社区凝聚力与互助精神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习俗都是一个团体活动,通过共同参与和合作,可以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例如,在播种仪式中,村里的老少携手共进,共同为丰收祈福。在庆丰收活动中,村民们一起共享喜悦,互相激励。这种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结

农业生产中的习俗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人们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些习俗既有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意义,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时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四、前习俗中习俗后习俗的区别?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什么是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如何区分它们?

科尔伯格在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时采用了两难故事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五、壮族习俗的婚礼习俗?

男女分行戏打球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

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离。

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

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

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

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

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份,如田林、隆林 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

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

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

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

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

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

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

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

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

“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尊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

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

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作好第二次“阻击”准备。

新娘如果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口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郎也挤着“偷看”,但不能帮助新娘。

因为这是单独对新娘进行“坚强勇敢”程度的“考试”呵、祗有勇敢矫健的新娘才能一次通过“火墙”。当“炮手”的男青年是文明礼貌的,没有胡作非为。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后,又穿过厅堂来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了。因为“炮手”除了放鞭炮外,还要放“大炮”。这时,适时勇双全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处猛地挟着新娘跳到洞房里去。顿时,满屋欢声雷动,掌声不绝,热烈祝贺新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新娘进入洞房以后,在伴娘和迎娘的陪同下,休息片刻。然后在锣鼓声中来到厅堂参加婚宴。散席后已是掌灯时分,客人们蜂拥在门边观看新娘在迎娘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出门时,不能带电筒,要挑满一缸水才够格。这是考验新娘是否吃得苦耐得劳的一课。要是有月光的晚上还好,碰上昏天黑地的晚上就费大力气了。缸子相当大,得挑七、八担才满,“挑水”这一关真够难啦。祗有在婚前勤提爱挑的新娘到这时才能顺利地过关。新娘挑水时,迎娘祗能在前面引路,不能“代肩”。如果有弄虚作假,迎娘是要负完全责任的。夜深了,客人们开始休息。这时,新郎才能进入洞房和新娘握手言欢。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新生。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本来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挢。所以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不会对歌娶妻难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来的博古通今的专家们目瞪口呆,为之倾倒。 出嫁先唱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一带的壮族瑶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 姑娘出嫁的前几天,主家就邀约村寨里的姑娘和表姐表妹们,专给姑娘陪三至五天的闺楼。陪楼当中,大家除了帮助新娘做些针线活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唱“陪楼歌”了。一方面为新娘庆贺美满的婚姻,歌唱幸福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热闹一番,主家也感到格外的荣幸。 每当有唱“陪楼歌”音讯一传开,邻近村寨的后生们,鼓足干劲,半天干完一天活路,或者连夜干完第二天的活路,洗好脚,穿起新衣,戴起白帽,缠上白牛肚手巾,从四面八方爬山涉水往嫁女的村寨赶来。大家一到村边,三五成群地围在闺楼四周,放开喉咙,尽情高唱最美好的山歌。有时多达二、三十起,一两百人,闹得好象夏天夜里的蛙声,大家都争着要和陪楼姑娘对歌。

六、农业生产怎样育苗?

谢邀!农业生产育苗是指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幼苗,为其移植到田土里去栽种或耕种(也包括人工生物育苗)。俗话说“苗壮半收成”。不同的物种,其育苗的强度不同,时间不同、技术手段和工作强度也不同。

七、农业生产的源头?

一个在西亚,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及其周围地区。这个地方是小麦与大麦的起源地,也是绵羊和山羊的起源地。这种农业叫做有畜农业。这类栽培农业分两种,一种是有畜农业,一种是无畜农业——就是只有栽培作物,不养家畜。西亚的农业是有畜农业的,这种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两河流域的文明,就是古苏美尔、阿卡德和后面的巴比伦。这种农业传到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河大家要知道,现在不是在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跟印度原来是一个国家,都叫印度。所以这个以小麦、大麦为基础的农业,传播范围相当广,在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中国,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中国原生的。中国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中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起源地。西亚那边小麦、大麦是在一块儿的,它不是两个系统,这跟中国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个是在美洲,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我们中国现在也大量地种玉米,玉米是在明代才传过来的。美洲的农业是无畜农业,它没有家畜。它是以玉米为主体,还有南瓜、豆类,所以这个玉米、南瓜、豆子,在印第安人的传说里是叫做“农业三姐妹”。

  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就是这么三个。它们都对后来古代文明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美洲有美洲文明,大家知道现在美洲的印第安古代的文明,像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年代也比较早,当然比中国还晚一点。但是它的影响范围仅限于美洲。中国的文明代表了东方文明,它对周围的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种种文明,后来发展为古希腊、罗马文明,这就是西方人的古代文明。所以就全世界看,或者说是有三大文明中心,或者说是有两大文明中心——也就是东方、西方,中国占了一方,这个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

八、农业生产的原则?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与平原相比,山区不太适宜发展农业,但某些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山区,具有发展林业和牧业的有利条件.同时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

解: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使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

九、农业生产的目标?

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余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农业生产的原理?

首先,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其次,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遵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如放养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止农药的污染。

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布局主要从平面、垂直、时间、食物链等方面着手。平面设计是在一定区域内,确定各种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的比例及分布区域,即农业区划或农业规划布局。垂直设计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各种不同的种群组合在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达到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垂直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不同作物在不同层次空间上的茎、叶的合理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地下部分是复合作物的根系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以便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元素。时间上的设计是根据各种农业资源的时间节律,设计出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格局。主要包括各种作物种群的嵌合设计,如套种、复种、育苗移栽、改变作物生长期的调控设计。食物链的设计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农业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结构,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其重点是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例如,引进天敌动物以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农副业产品等。